10月份的某天,十歲的小龍親切地說晚上要幫媽媽煮晚餐,媽媽當然高興地稱讚孩子好體貼。他要煮的是最不需要料理技巧的咖哩飯。跟媽媽不同,他喜歡把紅蘿蔔、洋蔥、馬鈴薯切成一到兩公分左右大小,加入牛絞肉用水煮熟之後放入咖哩塊,完成一鍋美味的咖哩。跟外面的餐廳一樣,他用一個大盤子把白飯鋪陳成半月山的形狀,放入像湖水一般的咖哩。把咖哩飯和果汁一起端給哥哥小鼠吃,他問哥哥:「おいしい?(好吃嗎?)」哥哥用日文說:「市販の味(外面賣的味道)。」小龍一聽馬上爆炸,他說:「頑張って作ったのに,どうしておいしくないと言うの?(我很努力才做出來的料理,為什麼說不好吃?)」我〈台灣代表〉在旁邊馬上說:「哥哥說跟外面賣的一樣,是好吃的意思啊!當然是好吃才能在外面賣啊。」弟弟說:「美味しいと思ったらおいしいと言うの,市販の味は言わないよ。(好吃的話就說好吃,不能說跟外面賣的一樣。)」這時大鼠爸爸代表)跳出來罵哥哥:「そうですよ,料理を作った人に市販の味を言うのはとても失礼な話し方,謝れ!(弟弟說得對,對作料理的人說是外面賣的味道,非常沒禮貌,跟弟弟道歉!)」

這時哥哥無辜的看著我,因為代表)媽媽常說,家庭料理的味道沒有外面賣的東西味道好,是因為家裡沒辦法備齊各種調味料來做料理。所以哥哥誇獎弟弟的料理跟外面賣的味道一樣,如果是用中文講出來不但不會惹人生氣,還能讓弟弟感受到讚美。但是用日文說出口則意味著味道很普通,超市到處買得到的東西。

相對於市販的味,在日本文化裡,常用「お母さんの味(媽媽的味道)」來表達吃得慣的好味道,用「手つくり(純手工製)」來表達用了愛心努力完成的味道。台灣人常稱讚某人的家庭料理好吃到可以開店,日本人不常用這種說法來稱讚料理的好吃度。請教作料理的製作方法或是好吃卻吃不出來的祕密調味料,是在說完「好吃」之外能加上的稱讚方式。我感覺台灣人習慣投出強力的直球稱讚對方的優點;日本人習慣投出低飛高出的變化球讓接球者感受到稱讚的用心與誠意。

哥哥犯了文化和語言錯搭的問題。用日語就該說出符合日本文化的內容;日語能力強卻說出台灣人文化思維的內容,引起戰事也在所難免。有一次聽一位國際結婚的語言老師說,只要自己用了配偶的語言就會身心靈都變成另外一個國度的人,以對方的文化思維來對話;而自己跟混血兒女只用自己的母語說話,讓小孩把語言跟文化結合,說出正確的內容。經過家中混血兒的吵架事件後,我相當拜服這位語言老師的智慧。

兒子的絞肉蔬菜咖哩。 咖哩是日本家庭的日常料理,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味道。婆家的食材是大塊洋葱、紅蘿蔔、馬鈴薯跟雞肉,有個日本朋家是全部食材切成一公分大小的咖哩。一位全職主婦告訴我做這道料理是冰箱清理的好時耭,把冰箱剩余的食材做成咖喱,每次咖喱的味道都會有新變化。

話說事件後的另一天,看見電視訪問夫妻或情侶需不需要訂下相處規則,我對著小鼠說不管有沒有訂下規則;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行為準則直接影響外顯行為。就像媽媽認為冰箱裡的食物家人可以自由食用,但是爸爸買的東西一定要先問他可不可以吃,獲得許可後才能食用。我順道問兒子:「你認為爸爸的行為是起於個人的原則還是日本文化?」兒子說:「我看日本連續劇裡常出現有人東西被吃掉生氣的畫面,日本家庭應該是沒經過同意不能吃家人買的東西吧,真麻煩。」我心想麻煩的是當媽的,大部分的食物是我買的,分不清食物是誰買的小孩每天一直問我食物能不能吃的問題。那在我家不小心吃錯了沒經過允許的食物會怎麼樣?跟日劇裡演的一樣,被罵沒禮貌以外,道歉加馬上買回來補上;就算買的人一個月後才想吃,這都是買的人的權利。

事實上,住在日本十幾年的我跟混血兒完全分不清楚國際婚姻中的思維衝突到底是來自文化差異還是個人的意見不合;我們只能努力包容彼此的差異。同時期盼在國際往來越來越頻繁的社會,人們能用更開放的角度去接受並包容這群在地語言能力沒問題但是身心夾雜多樣文化思維的新世代,藉以增添生活的趣味性和創意突破出口;而非強押他們屈服於固有的文化框架。